自我調節能力是「監督和管理自己思維、感受以控制或調節行為的能力」(Bandura, 1991),包括執行功能、情緒管理及行為管理。這些能力對學前兒童於日常生活中相當重要,若兒童的自我調節能力較弱,他們或未能控制內心衝動而影響課堂秩序、未能準確跟隨成人的指令或較難平復情緒。

隨著兒童成長,他們需要更長時間專注於課堂上,亦需要更大的自主性處理學業和課外活動的表現。因此,自我調節能力亦會愈趨重要,以協助兒童能夠平穩地學習和建立社交關係。就學前兒童為例,他們能夠明白在不同場合需要不同表現,如:在電影院內需要保持安靜或交談時將聲量降低、在遊樂場玩耍時可以盡情歡笑。

如兒童未能掌握自我調節能力,可能因為情緒管理尚未成熟,或因為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(ADHD)等學習困難,令他們較難集中完成特定任務,導致因挫折形成的大情緒,如:焦慮、驚恐。成人可以透過不同方法提供示範及指導,讓兒童探索自己回應外界刺激的方式。

幫助兒童提升自我調節能力的方法

結構遊戲

兒童透過設計和參與遊戲學習自我調節,他們需要構思遊戲的玩法、規則,遊戲時亦需要等待輪到自己的機會(turn taking),甚至計劃下一步行動及專注於該項活動。同時,他們亦要學習面對遊戲結果不如理想時的情緒。這些遊戲方式能夠讓兒童練習執行功能,如:計劃能力(planning)、自我控制(self-control)、靈活思考的能力(flexible thinking)及工作記憶(working memory)。

速度遊戲

兒童參與遊戲如:「1,2,3 紅綠燈或音樂椅子」時,需要按照遊戲的節奏調節自己的速度及情緒。例如:當音樂播放時,兒童可以按照自己喜好加快或減慢腳步來圍繞椅子轉圈;音樂靜止時,兒童需要立刻暫停腳步及坐在椅子上。這些遊戲方式均能讓兒童練習自我控制行為(impulse control) 的能力及提升專注力,協助兒童於日常生活中能夠更容易轉換專注力於不同活動上。

自我調節能力對兒童來說相當有挑戰性,因此當他們感到不順時,需要成人用同理心指出他們面對的困難,並以其他方式去轉移兒童的視線。例如:兒童需要等完成晚餐才可以吃雪糕,他們或希望即時知道雪糕的味道甚至品嚐一下。成人可以說「明白等待有時十分困難,你可以先做其他事情」;兒童或會要求先窺看一下,此時成人可以與兒童先看一下並邀請兒童先完成晚餐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

avatar