兒童發展, 過度活躍

人類與眾多動物一樣,天性就是會透過身體活動去學習。在嬰兒時期,四肢及主幹會不斷有動作,不斷去捉摸擺動; 眼睛不停四處望,嘴巴發出聲音等,都是透過身體活動去學習。在幼兒時期,這種學習模式仍是非常重要,要去到青少年時期才被閱讀思考等學習模式取代。所以從兒童發展的角度來說,坐不定是一種自然的學習表現,不一定是過度活躍。

專注力不足與過度活躍 (Attention-Deficit/Hyperactive Disorder,簡稱ADHD) 是一種醫學上的發展障礙,由醫生或心理學家根據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或其他同類手冊,再參考各方如家人、學校、治療師等報告去診斷,可見不是由簡單的「坐不定」去定斷。坊間一般都會將專注力不足與過度活躍(ADHD)一併談論,但其實專注力不足可以是側重AD 或 HD中某一項。不過筆者在本文中都泛指一般的ADHD。

據此定義,過度活躍都會伴隨著明顯的專注力問題。這種問題不僅是在小朋友面對沉悶的事情時表現,在一般事務上甚或是有興趣的事,小朋友都會顯得組織能力差及難以跟從步驟。所以,如果小朋友進行有興趣的活動時專注及表現良好,那小朋友的多動問題可能只是沉悶所致。過度活躍中的多動問題也一樣,是會在生活的各種事項中都不能靜止包括不停說話,而不單止是在感到沉悶時出現。最重要是,以上兩種問題要嚴重至阻礙小朋友發展,才會被診斷為ADHD。

若被診斷為ADHD,就要透過各種專業人士幫助,包括醫生、心理學家、老師、社工及職業治療師。就算小朋友坐不定的問題不是ADHD,也對很多家長造成困擾。在職業治療的角度,坐不定有可能是感覺統合的問題,也可以是某些認知能力不足導致對某類活動易感沉悶。職業治療師可運用各種評估及訓練,幫助小朋友調整、適應及加強能力,從根源上解決問題。比如有些坐不定的小朋友平衝感訴求強烈,原來讓他坐大彈球,一邊彈就能專心學習。有些小朋友原來聽感專注力很差,聽書令他感到非常費神沉悶,但用圖像教學他卻能專注學習。

如果對我們的服務有興趣,歡迎按以下連結聯絡我們。

發佈留言

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。

avatar